其他
华师留学生校友 :“我为中国感到骄傲,中国做得非常好!”
不管我们在哪,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要携手共同克服困难。这才是全球疫情爆发时,每一个人应该有的担当。
”
沙里夫(也门):30万只口罩背后的深深武汉情
克服困难筹集物资
殷殷母校情
陈楠(左一)沙里夫(右一)
刚到华师的时候,沙里夫在沟通上还存在障碍。遇到学习、生活中的任何问题,沙里夫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陈楠老师请教,无论多繁琐的问题都能得到耐心细致的解答,“华师的同学们也会互相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沙里夫非常感动。
和中国站在一起
据沙里夫介绍,疫情期间有一百七十多名也门同胞滞留在了武汉,但武汉封城时仍有一百多人选择留下。“不管我们在哪,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要携手共同克服困难。这才是全球疫情爆发时,每一个人应该有的担当。”他动情地说道。
这次疫情无疑是一场灾难,但也让沙里夫就此机会和断联许久的中国朋友取得了联系,他们共同回忆曾经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更让彼此珍惜当下。沙里夫认为,这次疫情给了大家好好审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的机会,也相信世界各国的人们会因此更加团结,度过此关,武汉会更好,中国也会更好。沙里夫向所有留学生呼吁:“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我们应该爱中国,和中国站在一起!”
金兰(韩国):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
金兰(左一)
作为一名留学生,金兰来到中国已十年有余,她也去过中国很多个省市,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上海和武汉。
在金兰看来,北京浓缩着她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也是她来中国求学的第一站。上海则像一趟高速行进的列车,是中国速度的象征,先后四次游览上海的经历让她切身感受到了上海的繁华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在武汉,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她度过了三年硕士研究生的求学时光。在北京、上海和武汉的经历让金兰了解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也培养了她对中国的深厚感情。
玫瑰(博茨瓦纳):选择留在中国
2011年,玫瑰从博茨瓦纳远渡重洋,来到我校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选择了留在中国。在湖北襄阳工作的她,本计划在中国的寒假回到她的祖国博茨瓦纳,却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直面问题不逃避”是她的态度。
在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她更坚信了留下来的决心。她深深为奋斗在抗“疫”前线的工作者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们抗“疫”必胜的决心所感动,同时,不辞辛苦地挨家挨户做居民发热排查工作的社区工作者们也让她深受感动。
在疫情爆发过程中,虽然玫瑰在公寓内隔离而不能外出,但方便的网上购物可以让她获取需要的东西。她的工作单位襄阳枫叶国际学校为了让她能够更顺利的工作,也在不断和她沟通交流并简化办公程序。她所做的就是遵循指示,做那些需要她的工作。她一边关注着与疫情有关的新闻,安心进行居家隔离,一边通过网络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她坚信着:“阳光一直在,夏天将会到来,胜利也终将到来。”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后,玫瑰也不禁感叹道:“我为中国感到骄傲,中国做得非常好,在控制病毒传播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陈林(佛得角):我们不会离开
疫情爆发之后,陈林的很多外国友人选择离开中国,她却坚信:“中国就是我的家,我相信中国政府,大家相互理解,一起努力,病毒一定能够被战胜。”她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阅读新闻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呼吁身边的朋友们注意做好防护工作、保持身体健康。对于国际上一些政客所谓的“中国病毒”的说法,她始终将理性、客观和公正作为自己评判一切言论的尺度。“病毒没有国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帮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陈林说道。
有时候,陈林也会听到一些不理解的声音。在外来输入病例逐渐增多的形势下,部分居民过分恐慌,对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表现出了一些抵触的情绪。“当时我很伤心,因为我是一直留在中国的,没有离开,我一直也非常积极地配合疫情防控,也做了相关的核酸检测。但是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跟他们耐心地解释。”根据学校的相关政策,陈林的孩子即将返校读书,虽然有一些担忧,她还是表示:“我信赖中国政府与人民,这种信任能给我们力量,我相信中国能做得很好。”
2009年她如愿来到武汉求学,顺利成为了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中国学习的时光里,这里友好的师生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中国的归属感也愈发浓烈。因此,当2014年从我校毕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广州安哥拉领事馆工作,为促进中国和非洲国家友好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吴璇
文字:刘佳怡 熊可为 田天慧
齐雨霏 柳小燕 吴沛
审校:刘志强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